第(1/3)页 大将军在朝堂上屡屡修闭口禅时,曾提及他的势力、旧部延伸得如何如何广,仅从字面上来形容,似乎有些空乏。 可之所以提了,必有其因由。 像任安、减宣这类身居要职的文臣,只是卫青这颗大树庇护下的冰山一角,他真正拥有巨大影响力、乃至控制力的,还在于军中那些纯粹的武将! 真要细究。 如今朝堂上位于大司马大将军之下的两位将领,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,都在卫青手下听命过。 再加上军中其他各类杂号将军、偏将军、校尉等,在卫青帐下听令过的各色将领数不胜数,说是遍布全军都不为过! 当然了。 话至此处,便要牵扯出一个问题——跟卫青打过仗的,哪些才算他的旧部呢? 或者说,哪些人,还以其旧部自居呢? 在大将军帐下听令过的将领很多,但并非所有人都以卫青马首是瞻,其中有个很鲜明的例子——李蔡。 如果这个例子比较久远,当下朝堂上也有现成的——宗正,韩说! 以及。 前不久刚被霍去病一刀砍了的左将军,荀彘。 李、韩、荀,这三位,稍一归拢,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,有身份、有背景! 在跟着卫青打仗之前、拜将封侯之前,他们就有背景。 李蔡,出身陇西李氏,先祖乃秦朝名将;韩说,出身颍川韩氏,显赫家世能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。 荀彘。 他的背景最浅薄,却又最硬,他曾是当今天子的司机…… 本就有底气的人,即便跟着卫青上了战场、打了胜仗、得了军功、封了侯,他们对主帅的感激也不会太大。 因为他们本就有底气,有股‘不在你卫青手下显贵,老子也能凭借自身身份在别处显贵’的优越感、松弛感。 反之。 平民出身、甚至出身更加低贱的将领,他们在卫青手下立了功勋后,会本能地团结在卫青身边。 因为从此以后,大将军卫青,就会成为他们这些无背景之人的背景! 都是人之常情,旁人也没什么好指摘的。 而中郎将郭昌。 便是这么一位出身普普通通、跟着卫青打过仗,又始终团结在大将军身边的旧部。 像郭昌一样的人,朝堂上下还有很多,他们平时或许没有多么亮眼,也或许始终在充当朝堂议事的衬托板。 可一旦有事。 他们真的站了出来,头上就会天然闪烁着‘大将军’的标签。 这也是为何卫青在朝堂上愈发寡言少语,曾经的那个骑奴小子,早已今非昔比,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朝堂。 更牵动皇帝那颗敏感的心…… 商议对西南夷出兵的事宜时,百官用眼神示意卫青带头反对,皆因大家都清楚,他完全有这个能力。 可同时。 身为卫青外甥的刘据,也清楚卫青这么干了,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。 君臣情谊,用一次,少一次。 纵然有天大的情谊,也有用完的那一天,真到了那一天,就危险了…… 于是,刘据在卫青出头的前一秒,率先替他站了出来,卫青当时皱眉,便是他有所发觉。 ‘可君臣情谊用一次少一次,父子情分,难道不也是用一次少一分吗?’ 外甥体谅舅舅的困境,舅舅何尝不明白外甥的难处? 司马府,廊檐下。 当朝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,默然远眺,面上无悲也无喜,心中万般思绪,尽数没入眼前浓浓夜色中…… …… 同一片夜色下,武阳侯府。 今日太子携李良娣登门拜访,良娣领着女儿去了后宅,见府中女眷了,刘据和李广祖孙则在前厅谈事。 “义公离京前,嘱咐过门下弟子,武阳侯日后与往常一样,去博望苑调养便好。” 前些日子,李广跟皇帝在建章宫一起让医者诊脉时,查出旧疾缠身,本是宋邑在为他诊治跟进。 后来宋邑归乡,便交给了义妁。 不凑巧。 齐王刘闳回国时,义妁跟了去,这事就又移交给了她的弟子,好在有前例可循,让他们给李广调养也并非难事。 “哎呀!”听到太子专门提起这个,李广一脸无所谓,粗犷道:“老夫身子骨硬朗的很!” 话说一半。 第(1/3)页